灾害学参考文献的标准格式(自然灾害参考文献(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因此,有仁德的人会把这种容不得人的人流放,把他们驱逐到边远的四夷之地去,不让他们同住在国中。这说明,有德的人爱憎分明,发现贤才而不能选拔因此,有仁德的人会把这种容不得人的人流放,把他们驱逐到边远的四夷之地去,不让他们同住在国中。这说明,有德的人爱憎分明,发现贤才而不能选拔,选拔了而不能重用,这是轻慢:发现恶人而不能,了而不能把他驱逐得远远的,这是过错。喜欢众人所厌恶的,厌恶众人所喜欢的,这是违背人的本性,灾难必定要落到自己身上。所以,做国君的人有正确的途径:忠诚信义,便会获得一切;骄奢放纵,便会失去一切。
生产财富也有正确的途径;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生产的人勤奋,消费的人节省。这样,财富便会经常充足。仁爱的人仗义疏财以修养自身的德行,不仁的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敛钱发财。没有在上位的人喜爱仁德,而在下位的人却不喜爱忠义的;没有喜爱忠义而做事却半途而废的;没有国库里的财物不是属于国君的。孟献子说:“养了四匹马拉车的士大夫之家,就不需再去养鸡养猪;祭祀用冰的卿大夫家,就不要再去养牛养羊;拥有一百辆兵车的诸侯之家,就不要去收养搜刮民财的家臣。与其有搜刮民财的家臣,不如有偷盗东西的家臣。”这意思是说,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而应该以仁义为利益。做了国君却还一心想着聚敛财货,这必然是有小人在诱导,而那国君还以为这些小人是好人,让他们去处理国家大事,结果是天灾人祸一齐降临。这时虽有贤能的人,却也没有办法挽救了。所以,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而应该以仁义为利益。
古代建立之前有发生过文献记载的大的瘟疫吗?
医圣张仲景的家族是一个大家族,有人口200多,建安初年(公元196)一场持续多年的瘟疫造成家族200余口人死了100多口,差点被瘟疫灭族(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元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死的这些族人基本都是得了伤寒症,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也没有有效的药物,更没有口罩,当然也不知道隔离这种方便省钱的方法,基本上是得上就宣判死刑了。
加上当时统治阶层的,基本是遍地尸殍,哀嚎遍野。曹植的《说疫气》之中,对建安二十二年的瘟疫的惨状有着详尽的记载:"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这时的张仲景不惑之年,内心痛苦,看到悲惨的百姓,身边族人的死去,下定决心与疾病来一场轰轰烈烈的战争,一头扎进专研如治疗治疗伤寒的研究中。他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整理了大量的资料,最后在他不懈的努力下,终于将《伤寒杂病论》这本对抗击伤寒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医学典籍完成。
该典籍的问世为治疗伤寒提供了正确的医治方法,从那时起,这本医学典籍为治疗伤寒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建安元年开始的延续了100多年,即使当时有名医华佗与董奉、张仲景。但还是病死了无数人,如果他们三大名医能够组成专家团队指导当时的统治阶层抗疫也许就会历史大反转。
曹丕在《与吴质书》之中道:"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徐干)、陈(陈琳)、应(应玚)、刘(刘桢),一时俱逝,痛可言邪?"根据史料记载,建安二十二年的这场瘟疫,让"建安七子"成为文坛绝唱,一个都没有留下来。
这场大瘟疫还影响了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的赤壁之战,曹操雄心勃勃的准备南下收复荆州,然而却因为军中出现瘟疫,在战争还没有开打之前,就已经损失惨重,最终迫不得已才选择退兵。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三国志·曹操传》
建安元年开始的大地上的在的历史长河中描下了浓重的一笔,与当今施虐世界的新冠肺炎相比有过之而不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文章来源:《灾害学》 网址: http://www.zhxzzs.cn/zonghexinwen/2022/1209/728.html